谁出卖了我的个人信息?防内鬼 强监管

博主:李孟龙李孟龙 2024-10-14 16:44:07 51 0条评论
摘要:   导语:在多数人看来,关涉“钱袋子”的信用卡象征着安全、私密,用户隐私信息也会受到严密的保护。然而,在银行“内鬼”倒卖、合作公...

  导语:在多数人看来,关涉“钱袋子”的信用卡象征着安全、私密,用户隐私信息也会受到严密的保护。然而,在银行“内鬼”倒卖、合作公司信息“共享”面前,行业自律的种种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如何筑牢用户信息保护的“闸门”,如何有效防范“内鬼”,如何从法律层面上加强监管成为当务之急。

   信用卡个人信息5毛钱能买到?

  我国已发行超过4亿张信用卡,每年信用卡交易总额超13万亿。记者调查发现,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颇为严重,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工作单位等完整隐私的信用卡开户数据,在网上形同“赶集”公开贩卖。而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

  记者近日使用qq群查找功能,搜索关键词“电话销售”,找到约200个有“数据交流”功能的qq群。搜索“银行数据”,参与人数多达数百人、交易活跃的群至少有30个。据介绍,这些正是信用卡信息交易“黑市”。

  在其中一个名为“电话销售数据货源”的qq交流群,记者很快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供试用验真”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这份数据中,工农中建交等多家商业银行的200名客户信息均在列,包括持卡人姓名、手机号及家庭住址、开户银行。记者拨打了其中数十位持卡人的电话,对方均表示,泄露的信息真实有效。

  多位“信息贩子”均表示,根据个人信息“品质”的不同,价格也分“三六九等”,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5元钱不等。如最新信用卡开户数据按照0.5元一条出售;已出售过一次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条;部分高端客户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条售价则高达5元。借助网络聊天、支付工具,买家从下单到得到这些信息,交易全程仅需数分钟。【详细】

   用户信息被泄露银行对“内鬼”没辙?

  曾在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富中心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只要在一家银行留下过个人基本资料,银行内部要查看难度并不大。“有一次,一个客户打电话过来,我一时想不起这位客户,于是把该客户的手机号码告诉公司柜台,柜台没有两分钟就把客户的资料传过来了,基本是透明的。”张先生说。

  一般来说如果通过银行交纳手机费、水电煤气费,在银行就会留下信息,银行会很方便地拿到这些信息。如果在银行有开户,那么包括账户余额、手机、基本信息,银行基本都能查出来。

  不过,虽然客户的信息资料在银行内部相对透明,但是倒卖客户信息资料一般都是批量的,单个的客户资料并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倒卖客户资料的一般也要是相关业务的主管或者是统计人员,直接能拿到数据库。

  对于防止银行内部人员泄露客户个人信息,银行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设定权限、不通过邮件传输数据等。一银行人士表示,他们的信用卡信息及个人理财信息平时为了安全都是拿优盘拷走,个人优盘需要及时清理,从来不经过邮件来回传递。为了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电脑都经过特殊处理,平时进入大楼每一层都须刷卡,每一层都有保安。“只能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该人士称。【详细】

   “内鬼”是如何炼成的?

  贩卖银行卡信息的“内鬼”是如何炼成的?无非两个答案:第一,商业银行借助格式条款规避法定责任,保密条款中的“例外条款”偷偷窃取了用户信息让渡的权利。结果,信用卡信息一家享有,路人皆知。第二,个人信息缺乏专门的立法保护。《反信息诈骗白皮书》中指出,仅2013年,中国信息诈骗案件发案30万余起,群众损失100多亿元,个人信息泄露成为诈骗的源头。法规条例分散而模糊,执行起来难免犯迷糊。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升级隐私保护防火墙,这是箭在弦上的大势,也是形势所迫的大势。眼下而言,惩戒贩卖银行卡信息的“内鬼”、敦促商业银行恪守保密协议,亦是拷问法治初衷的当务之急。【详细】

   如何筑牢用户信息保护的“闸门”?

  银行内部会出现对“内鬼”没办法的想法,在林伟看来,根本上是企业缺乏安全意识的体现。“大部分企业并不关注网络安全,有些企业虽然关注,但缺乏进行恰当防护的能力。”正因如此,近期包括12306、中国联通等企业在内,一系列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先后发生。

  在互联网安全专家看来,企业信息安全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靠安全意识的加强,另一方面则要建立一整套安全制度,“否则只能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永远在亡羊补牢。”唐威说。在他们看来,安全制度的建立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企业自己聘请专业的安全人员,产品自己开发;二是使用外来的产品。“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不过,第三方厂商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主机安全上各有所长,最好使用专业的评估和咨询公司,找到各领域内最适合企业情况的解决方案。”林伟说。

  此外,从整个信息安全行业来看,目前市场激烈竞争,安全厂商竞相压价、争取客户的“价格战”,也为安全埋下隐患。【详细】

   如何从法律层面保护个人信息?

  发达国家对个人信息的监管保护,一般是在健全完善的法律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相对滞后,尽管《商业银行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有银行要为客户保密的规定;尽管《刑法》将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入罪,《民法通则》中有关于个人隐私的条款,但这些规定法条零散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个人在发生信息泄露时,经常面临“事前无知情权、事中无选择权、事后无救济权”的状况,处于弱势地位。在公众对信息遭泄无力“自救”的背景下,加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已成为公众的期望。

  在加快出台专门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加大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惩处的同时,当务之急更要破解维权难的现实问题,推动个人信息保护进入集体诉讼和公益诉讼。集体诉讼和公益诉讼的威力在于,只要一个公益组织或一位公民发起诉讼,其他所有相同利益受损者就会一呼百应,最终导致的赔偿数量会非常惊人。不仅如此,采取这种“抱团维权”的诉讼方式,把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公众维权成本,而且可以最大程度扩大案件的社会影响,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起到有力的震慑。【详细】

浮窗式百度分享代码,请勿使用文字或图标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