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 | 盐碱地

博主:林晋辛林晋辛 2024-10-15 00:37:36 51 0条评论
摘要: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多种多样。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约为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达2亿亩。盐碱地的形成原...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多种多样。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约为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达2亿亩。



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盐碱地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①气候条件(气温与降水)——降水少、蒸发强,易导致盐碱化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在东北、华北的半湿润地区,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季节,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②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高低、含盐量大小

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易形成土壤盐碱化;反之,不易土壤盐碱化

③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导致盐碱化

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进而影响盐分的移动和积聚。地势高的地区,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④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形成盐碱地;

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滨海盐碱地,台风引发的风暴潮也能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

2.人为因素

灌溉不当

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

②沿海地区过渡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升高。



盐碱地的危害

①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土壤板结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坚硬的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

③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土壤中盐分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伤害植物组织



盐碱地治理和改良

盐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盐运动,所以治理盐碱地的核心是治水,关键是使表层土壤脱盐(排水排盐、抑制蒸发返盐、防止地下水位上升、淋盐或洗盐)

可以采用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调节和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

·END·

长按扫描关注

——————————————————

更多考试信息不错过

浮窗式百度分享代码,请勿使用文字或图标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